Labubu“凉”了,但泡泡玛特才刚刚开始。
前几天还是一BU难求,现在Labubu在二级市场价格“跌跌不休”,很多黄牛甚至开始亏本甩货,就连盗版货也开始滞销。
但诡异的是:就在Labubu退烧的同时,泡泡玛特的股价却在悄悄攀升。”
我和泡泡玛特没有故事,全是事故!
22年我们服务他们的时候,股价只有17块,如果当时投入100万,现在已经变成了1600万,17块股价的聊天记录还在,涨到71块时发朋友圈懊悔没买的记录也在,而现在它的价格是271块。


所以说,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那么,这只号称港股消费王的神股究竟有什么魔力?
我深刻的复盘,Labubu的爆火并非偶然,而是共识创造的结果。
labubu真正爆火的关键事件是“lisa在社交媒体账号上的晒图”,而后是头部明星艺人的潮流种草,据坊间传言,泡泡玛特为了让Lisa在视频中出现Labubu不惜砸下8位数。

这不是简单的“代言”,而是一场精准的IP操盘,毕竟泡泡玛特最强的能力就是IP运营的实力,所以,营销的本质是创造价值的共识。
创始人王宁讲过:“消费者买的不是IP,是一种认同感和参与感。”
他推崇的是零售娱乐化,购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娱乐和参与。
也就说,很多购买labubu的用户并不是喜欢labubu,而是被卷进一种共识里,消费者在集体参与这场共识游戏,在寻找身份认同和参与感体验。
蔡钰讲过一个黄金公式:产品价值 = 功能价值 + 情绪价值 + 资产价值。
众所周知,情绪价值才是泡泡玛特的杀手锏。它是一种情绪的具象化,一方面是“我很酷”“我很潮流”“我有审美”的情绪表达工具。另一方面是社交媒体晒贴后的满足感。
有个好玩的数据,labubu的爆火间接带动了爱马仕包包的销售,labubu配爱马仕,这波营销操作不仅仅拉高了labubu的“身价”,还给了爱马仕女主们一个合理地晒包包的恰当理由。

醉翁之意不在酒,晒的不是labubu,而是labubu 的好搭子:爱马仕。
而“隐藏款”“限定款”,则是它资产价值的延伸,如果价值共识存在,二级市场开始加价倒买倒卖时,产品的资产属性自然会被激活,你不经意间的娱乐化消费,结果变成了一场无意识价值投资,消费者自然是开心的。
最热的时候,一个隐藏款可以在二级市场卖到原价10倍以上。王宁说得很清楚:“如果把Molly的脑袋拔掉是成个U盘的话,没人会喜欢。”
因为功能破坏了情绪幻想,而正是“无用之美”,才能承载Z世代的情绪共鸣。
每个隐藏款、限定款,都是一次“可交易的情绪体验”,也就是情绪 + 稀缺,转化成了资产价值。
泡泡玛特的野心不止Labubu!
我有个大胆的想法——如果老铺黄金和泡泡玛特联名推出Labubu黄金吊坠,市场又会是什么反应?
别急,这其实已经在悄然发生。
泡泡玛特旗下的第二品牌——POPOP,已经悄悄上线。

这些珠宝产品以泡泡玛特的IP为主题,金银材质,价格在几百到几千元不等。从Molly的黄金吊坠,到Skullpanda的银戒指,早已经成了粉丝的“情绪收藏品”。

你以为泡泡玛特只会卖潮玩?不,它的IP宇宙+周边的事,其实才刚刚开始。
现在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泡泡玛特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
如果是玩具公司?那它现在的市值肯定高估了。
但如果你认为它是一家IP公司,那就不一样了。
全球第一的IP公司:迪士尼,市值2000亿美元;
第二:任天堂,市值800亿美元;当下的泡泡玛特市值也就刚过400亿美元,从这个角度来看,泡泡玛特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甚至你也可以说,它正在朝着“新奢侈品”公司的方向演化——用IP承载年轻人对“身份”和“风格”的表达需求,和LV包包、奢侈品手表的逻辑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前者用Molly、Labubu、小野代替了品牌符号,仅此而已。
泡泡玛特的天花板不在于“卖多少个Labubu”,而在于它能不能成为“中国版的迪士尼+蒂芙尼”的结合体。
一个Labubu退潮,不代表泡泡玛特的结束。反而是它“IP运营-情绪激发-资产变现”的模式,再次被验证。
今天是Labubu,明天可能是Crybaby,甚至可能是POP珠宝。

更有意思的是,消费者对Labubu“退烧”并不代表对泡泡玛特失望,而只是这个IP的情绪周期结束,用户在等待下一个情绪锚点的到来。
情绪可以更迭,但泡泡玛特的IP操盘能力和品牌实力,正在试图穿越周期。
当Labubu完成它的使命,下一波情绪周期在随时待命。
所以,Labubu的热度会冷,但泡泡玛特的引擎不会停。
这家公司早就不靠一个IP吃饭,而是靠一整套制造情绪、操盘话题、放大资产价值的能力,跑赢一轮又一轮的情绪周期。
潮玩会退场,审美会轮回,但泡泡玛特最擅长的,是制造“下一个主角”。
这不是一门卖盲盒的生意,是一场关于人心的游戏。
而泡泡玛特,始终是牌桌上最清醒的大庄家。
所以,下一个Labubu是谁?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