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篇《就算老公一毛钱股份都没拿到,在我心里,他依然是最牛逼的创业者》刷了大家的时间线。按照惯例,当事人的经历一定是比窦娥还要冤的,以及事后的剧情反转一定是要一波三折充满狗血的。遍历全文,主角太太从事的运营工作或成最大赢家,不仅毕业三四年就带出了月薪18K的下属,还可以信手拈来十万+的热文,替老公手撕不良CEO,真是令人敬佩。
由于利益和视角的不同,这种事情的真相,往往不是我们最该关心的,我们不妨看看大家能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好了。比起事件的真相,人生的真相往往更加无情。
真相一:大多数人只是资质平平的普通人
我们从学校到职场,从打工到创业,竞争无处不在,我们也很容易高估个人的价值,认为自己是人才,不可或缺。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刻薄一点说,不沦为一个三观混乱的弱智,已经是作为普通人最大的造化。受过高等教育、识文断字、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身体健康、暂时拥有一份体面地工作,这些要素并不能让你活的更好,而只是具备了活得平凡的资本而已。
而这份平凡带来的,必然是平庸。你并不比大多数人聪明有慧根,甚至你的家庭也是如此,能养育你成人已经是他们能为你做到的最大贡献。你为社会提供的价值并未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甚至未必对得起公司发给你的那份薪水。所以面对企业发展形成的逆淘汰,如果你真的是顶尖的人才,不但不用出来撕,CEO还得主动用股份留你呢。
更糟糕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体力、精力、学习能力、对新模式新技术的敏感度都在下降,而家庭负担带来的分心和生理心理压力却是逐年增长,职场的新人红利期即将褪去,而我们的能力增长却未必跑赢大盘。有人会说,工作经验也是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职场老人的能力一定是高于新人的,问题是,企业或者组织,是否对个人能力有依赖呢?
真相二:企业和组织往往是去能力化的
一个企业,甚至政府机构,进入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不再依赖于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能力,而靠制度和模式优势在运转。这其中,处于关键节点处的人,能力也许比其他人高一些,但企业组织内的利益分配,往往不是根据能力,而是根据职位分工以及是否掌握核心资源(包括核心客户、核心生产资料以及企业和组织的所有权)。
为何企业和组织最终会发展为去能力化?这里可以举个反例,如果企业和组织是依赖于参与者的能力,则当这种能力被移除,比如发生大规模成员变化,或者因各种意外而造成成员灭失,企业和组织岂不是要完蛋。因此,稳定压倒一切,必然要求企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不可以建立在成员的能力基础上。
或许,有那么不多的几个能力出众的成员,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过大家也不要奢望能成为这样的人中龙凤。还是那句话,很多人为企业和组织创造的价值,对不起自己拿的这份薪水。这不是个人的错,而是企业组织的价值实现,本来也不该依赖于特定的成员。何况大多数工种,本质上是工程性操作性工作,并非是高大上的科研或者创作,任何智力和教育水平正常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或者实践,都是可以胜任的。这种时候,有精力旺盛并且低薪的新人进入,老人的价值就显得更加尴尬。
那么既然我们能力不出众,而且企业也不看重个人能力,是不是说我们的奋斗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时候,选择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真相三:只有时势造英雄,没有英雄造时势
工作五年或十年后,大家往往会发现,混得最风光收入最高的那些同学朋友,往往不是当年在学校最优秀的。这里我们假设学习成绩可以大致评价人的努力程度,那么另一种去能力化的现象就出现了:选择大于努力。
努力,只会让我们获得社会平均水平的回报。况且,要是比勤奋和努力,可能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是最勤奋努力的。而选择,才是获取超额回报以及超越自身能力的正确姿势。
创业也好,打工也罢,普通人总喜欢把成绩归于自身能力突出,把失败归于环境恶劣和他人作梗。其实,任何行业和企业都存在生命周期,在合适的时机进入某个行业或企业,并伴随其高速增长,这种杠杆充分放大了个人能力,所谓水涨船高,从业和投资都是一样的道理。想想过去十五年的股市和房市,是不是更容易理解。
个人在社会、行业甚至企业里实在是太渺小了,如果那位苦主不是在游戏行业,而是什么团购之类行业,公司死掉了,股份什么的,谁还在意呢。所以在职业巅峰期,用选择来锁定未来收益,是非常明智的。这个时候,注意事项就来了。
真相四:用自己的人生做投资,必须愿赌服输,并牢牢把握自己的利益
对于普通人,认识到打工的局限性,因而寻求用时间的投资(创业)来换取资本收入(股权+分红)而不是工资收入,确实是明智的。但如果自己傻实在,面对前同事且相处多年,中间对方又以各种方式暴露过真实想法,却不采取任何措施,确实是非常令人遗憾。
或者退一步说,意识到股权无法落实,要么早点止损退出,要么早点抓住核心资源来谈判,然而当事人似乎并没有做什么。一个一踢就倒的CTO,只能说明被排除在外围很久了。
我们必须认识到,时间才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资源。你把时间投入到一份工作、一份事业中,是个人在职场中最昂贵的投资。由于大家都没有长前后眼,对时势的判断不同,并且因缘际会,很多时候进入一个行业和一家企业实属偶然,那么这个时候对于行业和企业的走势判断,可能确实需要一点能力和眼光。
可惜,绝大多数情况下,大家的分析能力与所依赖的信息一样十分有限,所以这种井底蛙式的分析效果可能还不如掷骰子呢。我们能控制的环节只有两个:一是先小人后君子,该签的合同协议之类都要落实在书面上;二是愿赌服输,如果发现方向错误或者遇人不淑,只当这份时间的投资打了水漂,果断另起炉灶,重新来过。
结尾的话
希望本文对于初入职场或打算参与创业、自主创业的你,能有所帮助。如果你并不是各种二代,并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资质平平,那么祝愿你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有前途的。或者,你固守一份稳定的职业并没打算让自己的人生惊心动魄,那么也不妨做出一些别的正确的选择,比如投资优质房产,或者讨个做运营的老婆,也是很不错的。
判官,”旅客“App创始人,十年移动产品工作经验,曾从事手机及ROM行业,现在专注于社交产品
微博:@_判官_ 转载请联系公众号:旅客App(lvkeapp2015)获得授权
相关文章推荐
-
手机游戏投放移动广告需要慎重
手游的开发商、发行商在移动广告业务上的身份很有意思,一方面一款游戏App可以成为广告平台,从广告主方或者一些移动广告联盟那里收钱,另一方面,自己的游戏推广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游戏App投放。既能充当甲方又能充当乙方,如果手里产品多,甲方、乙方可以同时当。....
-
李明杰聊短视频,9种短视频变现的方式,你知道几个?
创作者在做短视频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做不起量,怎么盈利?应该是先涨粉还是先设计变现?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互联网的两个底层逻辑。第一个底层逻辑,流量等于金钱。对于短视频平台来讲,流量就是用户的下载量、日活量等这些都可以增加平台的市值、估值和盈利....
-
巨人与中国好声音制作方合作进军手游市场
4月8日上午消息,巨人网络已与《中国好声音》、《出彩中国人》等知名综艺节目制作方灿星制作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合作研发一系列娱乐品牌游戏,首款合作产品目前已确定在手游领域。随着《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一系列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走红,灿星旗下的中国好....
-
资讯类APP使用算法推荐的局限和问题
2012年,今日头条的出现让算法推荐深入人心。随后,一点资讯、天天快报等资讯类app也凭借算法推荐吸引了一大批用户。纵观当下国内资讯类App市场,算法似乎已经成为资讯类App的核心标配。早前,今日头条CEO张一鸣在发表演讲时,还毫不避讳地表示自己对M....
-
为什么美国人愿意花费50亿美元升级iPhone?
近日,来自《华尔街日报》的一份调查显示,美国人今年用在更新换代iPhone上的总金额高达50亿美元。该调查的作者这样写道:为什么人们愿意年复一年地花上百美金,来购买只进行了部分更新的苹果手机呢?(注意:我们在这里说的是升级iPhone,而不是单纯的直....
-
从心理学实验到互联网产品设计06:利用“执行意向”影响自由意志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认知革命从“冷”认知转向“热”认知(关注动机、情感关系),出现了大量关于目标以及目标定向行为的理论和观点。从相似性出发,可以将其归为两类:一是目标内容理论,二是目标追求过程中的自我调节理论,该理论关注于人们如何克服实施目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