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享经济到网红经济,再到如今的社群经济,互联网的风口似乎是瞬息万变。然而,早在]有互联网的时代,就有一种东西建立了无比强大的社群连接,跨越种族、跨越文化、跨越地域,或许很多人会问了,究竟是什么东西,其实,就是大家生活中所熟知的宗教。社群的本质是精神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社群成员之间如果没有精神层面的链接,就不是真正的社群。互助型的社群可以推动成员间的无私互助,共同获得心灵成长。打造社群的要点,其实就在于为群成员营造信任感+归属感。

社群的6大视角:
1.精神:如果它无法满足成员的精神需求,就不是真正的社群。
2.价值观:共同价值观是社群的精神内核。
3.精神标签:每个社群成员都拥有一张精神标签,可以反映出社群的价值观。
4.跨时空产物:社群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社群成员无需谋面而交。
5.精神联合体:成员间的精神世界形成连接,没有形成精神联合体的社群都是伪社群。
6.利益共同体:建立在精神联合体之上的利益共同体,通过长效机制保障成员利益,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并形成整体合力一致对外的利益共同体。
精神为王的时代到来,意味着人对于精神满足的追求将占据主流。社群思维是这个时代最高段位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没有之一。因为社群是真正以人为本的,任何人都无法离开社群而实现精神需求的满足。社群思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横空出世。在精神为王时代,社群是人的必然生存方式和生存载体,而社群思维则是人的最高级别、最有效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联合办公要搭建的客户社群是在共同积极价值观体系下的精神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联合办公及城市共享空间的商业逻辑。价值认同可以跨媒介存在,所以才有IP对关联产品的价值转移(如元素授权),而这时候用户买的不是产品,而是精神体验。
打造社群生态的商业逻辑线条是:从人格化品牌、孵化小众社群、内容爆发产品引爆、制造流行文化、定义生活方式
传统企业陷入生存困境的三个根源是用户无感、竞争无度和品牌无格。用户无感是指用户无感知、无信任、无好感。竞争无度是指在风险投资或资本市场的助推下,消灭同行业对手,价格成为最简单和最具杀伤性的武器,导致绝大多数企业在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亏损连连、透支生命。品牌无格是指品牌缺乏人格化的表达。品牌需要精神内核,即一种核心价值主张。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品牌人格化表达的能力,因而不具备真正的精神内核,也无法将品牌的精神标签赋予用户,无法驱动用户进行口碑传播和信任背书。
精神商业存在三大天条:存在感、创造力、幸福感。精神商业用户的六种细分精神需求,分别是安全感、重要感、新鲜感、成长感、连接感和贡献感。
安全感和重要感派生于存在感,新鲜感和成长感派生于创造力,连接感和贡献感派生于幸福感。用户的这六种细分精神需求是同时存在的,是需要同步被满足。用户被满足的程度越高,就会越被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即企业品牌IP的精神内核所感染。当IP被贴上品牌的精神标签后,打造成一个精神联合体,将成为真正的用户社群,形成类似护城河式的深度用户关系。
另外,在后信息时代,任何中心化语境权威均将灰飞烟灭!做一个商业模式的基本原则就两点: 一方面,是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加入到连接的网络里;另一方面,就是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把其他很多东西连接在一起。这个东西可以是人,可以是企业,当然也可以是信息。
精神为王时代,用户至上,获取用户很重要,但是怎么获取用户,怎么让用户尊敬我们、信任我们,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靠做体验,带有精神意识的体验!
体验简单来说,首先要满足两个要求:
第一,体验一定要可被感知。
当用户把你的产品买回家以后,好不好就是“谁用谁知道”的事情了,这个很难靠广告改变。所以,体验必须要靠真的把产品做好,用户用起来才能感觉到。
第二,体验一定要超出预期。这一点特别重要。现在是一个选择过剩的年代,产品同质化特别严重。过去我们卖的是功能和价值,但今天卖的是一种超越用户预期的能力。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海底捞的口碑很好,但这并不是因为用户付给它一笔钱,吃了一次火锅,就告诉其他人说这个火锅好吃,而是因为它提供了很多超出预期的服务。
比如一个用户以合理的价格买了一个商品,用了之后觉得还可以,但没有超出预期,这种时候他可能就不会逢人就说这个商品好。但是,当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苹果手机时,发现里面加了一个重力传感器,拿着手机摇来摇去,画面就会发生变化,两个手指头就可以操控翻页,这在原来的诺基亚手机上肯定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超越预期。
有了这些超出预期的震撼,用户就会愿意到处跟别人说这个产品如何好,并且跟这家厂商建立一种商业之外的情感连接。在我看来,传统企业要想转型,拥抱互联网,首先需要转变观念。而第一个需要转变的就是把客户概念变成用户概念。当然,这里面的区别可不仅仅是付不付钱这么简单。
传统行业虽然产品业务很复杂,但是商业模式很简单!无论多么复杂多变的业态、多么眼花缭乱的组织结构,最后都要归结到一点,那就是要把产品卖出去。而卖的对象不管是张三还是李四,谁掏钱谁就是客户,谁就是衣食父母。所以,传统企业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客户是上帝,客户永远是对的。
但在我看来,如果企业心中只有客户的概念,那么就很难转型成为互联网公司。因为很多企业和客户之间都是单次交易行为,没有情感,没有交互,没有对彼此的影响和信任。这种关系,显然并不符合互联网企业对用户的期待。
到底什么是用户,用户和客户有什么区别,这都是大家经常讨论的问题。在我看来,用户需要满足以下三个特征,才能称为用户:第一个特征是用户不见得向你掏钱。第二个特征,用户要经常性地用你的服务或产品。第三个特征用户要和企业之间有连接、有交互。这是用户的特征,其实也是用户区别于客户的地方,所以我们经常说——做客户容易,做用户难。
离用户越近、与用户黏度越高的厂商越有价值。我们去书店买书,会关心这本书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但不会关心这本书是在哪里印刷的,也不会关心印刷的纸是来自南美雨林的哪一块木头。所以,造纸厂的大哥可能会非常不服气——没有我们的纸,没有印刷厂大姐的印刷,书出不来!道理确实如此,但从整个价值链的角度来看,纸和印刷恰恰属于价值链的末端,它们可以被替代,所以造纸厂和印刷厂永远只能拿最微薄的那一部分利润。
同样的道理,用户至上不是一句空话。有了用户之后,就可以产生连接,就可以产生大数据,就可以有后续的商业模式和利润。可以说,用户才是王牌,有了这张王牌,那么手里的其他牌可以说怎么打怎么有理。
万事万物都必有其规律和规则可循。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不仅生存下来,而且颠覆了很多传统企业,昭示出了巨大的力量,这其中必然也有自己独特的规则。在这方面,传统企业必须有这个认知,也必须在看到危机的同时找到转型和连接的机会。
相关文章推荐
-
用户运营3W:who?where?what?
哲学上有三个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去向何处?(当然,楼下的保安也常这么问)做产品时也有三个终极问题:用户是谁?用户从哪里来?用户要做什么?「用户」是个可实可虚的概念。因为用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群体组合,而且往往都....
-
为什么要做数据可视化?可以这样回答
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免不了需要做图表,比如用EXCEL、用PPT,还有用各种高端软件做出的生动图画,可视化呈现通常会是一项分析报告的最后一公里,这些图表可以很好的帮助大家更好表达内心的想法。但是,大家是否有想过这些图表(可视化行为)为什么会起到这样的....
-
社群运营是用户运营吗?
今天和大家来聊下社群运营和用户运营的那些事儿。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教育机构都转战线上,利用低价课高服务的形式进行用户转化。在这其中,社群运营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社群运营≈销售。在这个局面下,对于社群运营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
用户运营丨如何通过电话与用户沟通?
你害怕打电话给用户做调研吗?对于现在很多的垂直项目,或者是小众项目,有明确目标群体的,我相信电话调研,电话回访会是你必须要考虑的一个方式,这篇文章偏用户回访,但运营也可以使用.心理暗示,拉近和用户的距离。不论你在什么样的环境,做什么样的产品,当你需要....
-
掌握这些要点,让你的社群一直充满活力
社群运营从组建到维护,再到实现价值转化,每一步需要关注的点都有很多。掌握了这些,才能不让成员产生疲惫感,从而使社群一直具有活力。最近开始了互联网社群运营的研究,这还要感谢我在创业时养成的职业病。只要是自己付费购买的互联网产品,除吸纳或享用标的知识、服....
-
运营实例:用户画像在运营工作中如何应用
今天的文章很短,不过千字,但估计应该对一些同学会有一些启发。何为用户画像简单的说,用户画像就是将所有用户的数据进行归拢、聚类之后,通过标签或其他方式将用户行为进行分类,从而得出精细的用户类型,用以运营、产品的实践。再简单点说,通过分析数据,将所有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