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广州出差,约了几个品牌方的老板,大家一起在茶室开了个小会,启发特别大,从6点一直聊到了晚上12点,12点了以后才算勉强结束。
我给大家总结一下聊天的精华,这些东西都是群体智慧,七个思维警钟,刺穿你的生意幻觉。
01 求亏得亏,求赚得赚
抖音这盘生意完全取决于老板内心的诉求,求亏得亏,求赚得赚。
虽然这句话有点玄学,怎么就能决定想亏就亏,想赚就赚呢?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存在“规模执念”,如果你对规模没有执念,你会发现就是:求亏得亏,求赚得赚。
你对应的 ROI 能不能放量,是取决你自己对这盘生意的要求,如果你给到的 ROI 放不了量,卖不出去,那就证明你自己的团队能力有问题,那你就对应地去打磨自己的团队。
如果这个 ROI 导致你这条素材跑不了量,要么是你的机会人群没选对,要么就是你这个品的竞争维度中,你当下的能力,拿不到期望的 ROI,拿不到对应的利润,那是你自己团队的问题。
求啥得啥,再内卷的环境也是一样,不要被周围环境影响,抛弃规模执念,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意。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如果只是选择经营上的亏损,我觉得是有问题的。
当然可以说是做战略性亏损,但关键是大哥你连战略都没有啊。你即便有战略,你发现这个月的战略是这样的,下个月战略是这样的,如果你在经营上到现在为止你还是在亏损的,它其实是有问题的。
除非你生意模式不一样,你有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买单的生意模式。
这个狗买单的生意模式可能是在这一个平台的亏损,清晰的算账,知道在另外的平台上溢出,或者目的就是为了跑流水,或者是线上打标杆线下进渠道,要清楚的明确自己的亏损目的。
老板自己先想清楚,如果老板自己亏钱,亏在哪里,想都没想清楚,这件事是有大问题的。
有大问题的你坚持不了多久。
尊重常识,尊重经营。
02 近期红利型新打法
第二个话题,探讨了最近一年有没有红利型新打法?
大家普遍聊到了两个红利型新打法:
第一个就是 KOC矩阵;第二个是人设型IP带产品。
KOC 打法不是新话题,过往已经有N多个品牌靠KOC打法拿到大结果。
那么为什么今年年初开始重新被大家重视?
还是因为流量越来越贵,竞争的内卷逼迫玩家去寻找“效率更高”的解法,市场上发现,把KOC素材投放加采买好像是比较高效的解法。
但是当下,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KOC 打法没有红利,它早就已经从流量洼地转变为必备基建。

这也是我在“达人营销研习社”分享的时候提到的一个观点,KOC 当下的现状已经从流量洼地转变成了必备基建。
你发现你即便做了 KOC好像也不行,好像也没有什么利润。
KOC 的利润现在来自于拉升商品卡,这是打法的背后真相。
当下市场现状,你必须清楚自己借用 KOC打法的目的和用途是啥?
我给大家贴这张图,这张图是我自己总结的,你必须了解你的目的和用途,要不然你一股脑冲进来绝对有问题。

当下大家更多是把 KOC 当成了啥?不要说种草什么乱七八糟的,那都是附带价值,最重要的价值是内容素材生产渠道。
从内容素材生产效率和成本上比拼,内部团队效率和外部团队效率的对比,谁的效率更高?谁的多样性更多?
如果你发现外部的团队效率比内部团队效率高时,你反而是把 KOC 当成了你的素材采买或者是你的一人制的 DP 外包服务商。
那第二个红利型的打法聊到的是 IP 人设加产品打法,IP 人设加产品打法实际上是符合当下国情嘛。
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在极度内卷和产能极度过剩的环境下,你现在很难有做品牌的机会,或者是说做品牌的难度很大。
那 IP 的逻辑,IP 本身其实就可以把它理解为带引号的品牌,本身产品同质化,本身内容同质化,因为有了 IP 这张脸,反而解决了同质化的问题。
自己这张脸还能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反而顺带地把一些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了,反而解决了同质化的问题。
解决了同质化的问题,反而能拿到一些相对来讲便宜的流量。

黑牛道:做抖音电商今年的大课题是去同质化的问题。
你期望用极度同质化的产品加上极度同质化的内容,去追求一个高 ROI,不是你疯了,就是平台疯了。
所谓的卷内容团队也好,卷素材团队也好,卷种草打法也好,这是都是基建,在抖音盘做生意,不能有短板,所以每一块都要补齐。
当你发现每一块都补齐了以后,决定能不能拿到大量,最核心的是:产品有没有差异化?
如果产品都没有差异化的情况下,去追求内容差异化,这事是非常累的。
内容差异化的大前提是产品有差异化,产品有差异化,内容才能容易地实现差异化。
开创新品类的价值在于,用了新产品抓到一波新人群,或者是说老问题的新解决方案,这时候你对应的内容就是相对而言比较新的。
如果你产品本身就雷同,你发现你在种草也好,营销也好,你是给原有的类目在做贡献,而不是把这一个预算贡献给了自己。
所以抖音会出现一个情况,有第一名吃肉,第二名喝汤,第三名吃翔的情况。
聚会聊完以后我发现,在极度内卷的赛道里,类目老大也在吃翔,为什么类目老大在吃翔?
因为老大和老二在相互博弈,一旦有老二跟老大抢第一,两者就都很难受,那老三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内卷不是绝对的,内卷是相对的。
选赛道了的时候就选择了竞争对手,选产品的时候就在选人群,综合的结果是在选竞争维度。
所以市场还是奖励创新者的,要么品类创新,产品创新,亦或是解决方案创新。
我有个客户叫霍尼韦尔,他们去年推出宠物净化器,我自己在也在使用,我养了两只猫咪,使用感受特别好,他们今年又在产品上做了迭代,如果我是竞争对手的话,我一看他们的产品迭代,我就放弃了。
产品迭代做得特别好,好养猫的用户强烈建议入手一台,买他们家那个新产品。
国内创业者都对规模有执念,如果你没了规模执念,就发现很多玩法以及很多生意你都看得上了,如果你对规模没有了执念,你就会去关注利润。
一旦你抛去规模的执念以后,很多东西都迎刃而解,就对应第一条,渠道亏是因为创始人的心态的问题,求亏得亏,求赚得赚,这不是玄学,这是你战略性的思考和认清本质以后明智的选择。
你可以选择亏损,但是亏损的前提是第一条讲的那几个条件,遵从逻辑。
讲到了组织的识人用人问题,这时候我就掏出了我和军利大哥学的一个方法论:3天看态度,7天看执行,15天看结果。
15天左右你就能判断这个人适合还是不适合,当然这是一个组织文化很强以及业务成熟度很高的情况下,但是我们可以按照这个逻辑去反推,制定自己的识人用人标准。
首先应该清晰地定义我们想要什么样的人,这个人行还是不行负责人能判断出来,如果你连这个人行与不行都判断不出来的话,那证明是组织现在流程就有问题,对这个岗位职责要求不清晰,对这个岗位的理解不够。
关键是我们现在各个 PM 或者负责人能不能对这个岗位有清晰的认知,如果自己对业务流程都不清晰的话,进来的人大概也是有问题的。
这时候大家就聊了另一个话题,关于现在用人的问题,大家普遍达成的共识是:所谓有经验的,干了两三年的新岗位的新工种,反而不如找一些基础素质很强的应届生,至于有没有经验并不重要。
这个基础素质是越来越要求好学校里软实力特别强的好学生。
这个好学生的能力要求第一是:学习力。
很多岗位都是崭新的,每天发生变化,所谓的经验主义并没有那么有效,必须要求新人的学习能力,主动探索,跟上市场变化。
框架思维很重要,很多人做事是凭感觉的,做完以后自己都不知道行还是不行,自己都总结不出来方法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拿到了这个结果,全靠感觉。
靠感觉,如果说你是搞艺术的,我觉得没问题,但是放到工作上,没有方法论绝对有问题的。
能力要求第三是:自驱力。
自驱力体现在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天天被别人推着走拽着走,那可太被动了。
当下比拼的是一个公司对人才的消化能力,如果这家公司15天消化了一个人才,就比一个月消化了一个人才的效率会高很多,效率背后是金钱。
这部分我也在学习,也在反思。
06 新货架才有新机会
下一个话题,大家探讨了一个营销学的逻辑,我前两天不发了条视频嘛,关于定位理论,我抨击了一下嘛,其实也不是抨击了,就给大家多一个视角和思考。
有一点我没讲清楚,其实“定位”有用的地方是让你聚焦,本来要干10个产品的话,起盘的时候先干一个,这是精力和资源的聚焦,反而容易干成。
回到黑牛讲的理论,为什么当下说抖音还是一个大单品逻辑更容易成,因为大单品的背后的资源的聚焦,火力的聚焦。
定位理论这一套的市场背景是海外的线下货架场景,老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可能都没想到还有中国这么一个市场。
在中国持续不断地有新的货架产生,你只想到了占领心智,但是占领心智的前边的前提是先占领货架!
占领货架以后消费者能看得到,购买使用以后觉得产品很好,复购或者转介绍,这时候才有所谓的心智建立。
你先想着去占领心智,然后你货架都没占领,你告诉我你干嘛呢,对吧?
中国为什么卷?
我们现在大环境为什么卷?
是因为持续不断地有新货架产生,只要有新货架产生,就有新机会产生。
当然,我们一方面抱怨国内太卷,然后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因为有新货架,所以我们才有新机会嘛。
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抖音还有大量的机会!
尤其是某些赛道老玩家,在老货架上不自知,搁那趴着不动老顽固,一群70后60后掌握的话语权,然后80后都后知后觉,80后想推进没动力,反而给了很多90后决策的新机会。
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说对“货架”的理解,很重要,之前黑牛文章有写道过“重新理解抖音领域的货架渗透率”,感兴趣的可以翻看一下之前的文章。
最后呢,我们前面讨论了5个小时,很兴奋,最后一个做海外市场的大哥一拍板,把我们前面讨论东西推翻了一大半。
逻辑很简单,他说:当一个市场开始极致地卷效率的时候,就证明这是个烂市场。
要先选择做对的事,然后其次才是把事做对,就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难而正确的事,我们为什么不能做简单而正确的事? 好扎心。
当然这是他做生意的一个视角,多一层思考。
他又说了一下海外零售生意以及海外的现状,和他的品类有关系。
当下国内的情况,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卷了,有太多勤奋的人,以及产能严重的过剩,如果你这时候产品没有任何创新,你还指望用极度同质化的产品加极度同质化的内容,然后还希望有个高 ROI,是你疯了还是平台疯了?
所以说,产品创新和差异化还是要放到第一位。
当一个市场里,消费者可以直达供应链的时候,你还把一个普通的产品贴一个商标,定价乘以五倍就想卖给消费者,还骂消费者挑剔,是不是我们自己也有问题?
六小时的长谈,说到底不过是一次对商业常识的返照。
所有“生意的难”背后,其实都藏着创始人的思维局限。你执着于规模,就容易忽视利润;你痴迷旧打法,就无法容纳新变局;你用旧眼光选人,就难以构建强战斗力的组织。
现在不是机会少了,而是幻觉多了。
尊重常识,尊重经营,敢于打磨产品,敢于拥抱变化,敢于在混沌中持续修炼认知,持续进化。
东方老师讲道:意识维度越高,物质世界才会越丰富。
下一个十倍增长的机会,一定属于那个——
既看清趋势,也看清自己的咱们!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