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不到三周,票房已破10亿,《浪浪山小妖怪》一举登顶国产二维动画票房冠军。
压中这个IP,提前与它联名的品牌方们,早已赚的盆满钵满。电影还没上映,很多联名产品就已经售罄。
“浪浪山”为什么会爆火?底层是情绪,手段是用户自发的二次传播。
早在两年前,“我想离开浪浪山”就成了全网爆梗。它之所以能成为全网共鸣的口号,是因为精准戳中无数打工人“对现状的不甘”。

这种情绪里,有对“别处生活” 的浪漫想象,就像小猪妖以为山外就是自由、公平、理想;有对“自我价值被看见”的渴望,甚至带着点“少年意气”的叛逆。
“浪浪山”的情绪从不是单向的逃离,它还藏着对未知的恐惧。
“如果翻过浪浪山,发现后面还是浪浪山呢?”
这其中,有对理想幻灭的担忧,有对“重新适应” 的畏难,也有对自我能力的怀疑······无数情绪让逃离的冲动变得犹豫。

近些年,无论是在大厂内卷、职场内耗,还是疲惫的城市生活中“看不见未来”的打工人,都在一次次反问自己:是不是应该离开浪浪山?
《浪浪山小妖怪》不再是一部影片,而是一个打工人情绪投射的容器。
消费者不是为内容买单,而是为“替自己发声”的共鸣情绪买单。这才是造就“浪浪山”新票房记录的真正原因。
除票房以外,“浪浪山”的IP商业化运作也很成功,两年前短片的爆火,让团队在电影上映前就完成了“超前商业化布局”。
官方早在首映前就与30多家品牌敲定合作,覆盖汽车、潮玩、饮品、快消等多个品类,推出400多款授权单品。
说起联名,就不得不提起联名界的扛把子——瑞幸咖啡。
前有瑞幸×多邻国,让爱磕CP的年轻人收获一颗“糖”;现有“浪浪山”,为打工人提供一个“诛邪退散”的情绪出口。
回看瑞幸的联名营销史,瑞幸早就练就了毒辣的联名眼光。
Z世代的梗、打工人的困、中产的微妙情绪,一杯咖啡,把这些情绪包装成可以被购买的快乐。联名在它手里,不是简单的蹭热点,而是一次次集体情绪的变现。
早期的瑞幸,更喜欢和大牌、大事件绑定,因为这样能迅速提升品牌势能。但现在,它开始更频繁押注“流量洼地”。大牌带来的是确定性,洼地热点带来的是超额收益。
情绪热点恰恰往往潜伏在这些洼地里。低成本、高话题、短周期的联名,只要踩中节奏,就能带来超越大牌的传播预期。

产品与虚拟IP的联名,成了同质化时代的破局手段。
市场越内卷,产品同质化越严重,用户越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来做选择。
这时,虚拟IP联名反而是一种短暂差异化的捷径。
它解决的是两个问题:
第一,让本身没有差异化的产品,多点情绪的差异化;
第二,嫁接IP原有的人群资产,增强信任,提升转化。
特别是在内容电商行业,IP联名就像给产品多加了一层“内容皮肤”。让产品更一步具备“内容友好属性”。
“离开浪浪山”最终成为一次社会情绪出口。
小猪妖最终没能翻过浪浪山,也没见到取经队,却在保护孩童的瞬间找到了尊严。就像现实中的许多人,没能成为“成功人士”,却在日常的微小坚持里获得了价值感。
这种情绪里,有对平凡的接纳,有对当下的珍惜,更有对挣扎本身的尊重。哪怕走不出浪浪山,也在努力活得认真。
它不是消极的 “躺平”,而是 “带着枷锁跳舞” 的另一种清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