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销3.0时代不是简单的媒介迭代,而是一场由内而外的重构:内容成为增长引擎,受众被重新定义,商业模式被迫进化。
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变化越来越猛的时代,看不清趋势、选不对打法、踩不准节奏,就只能被市场推着走。
我一直强调——没有所谓的真相,只有认知。
本期对谈,我们邀请到资深营销老炮儿、企业增长导师、天使投资人——周宏骐教授。
从营销的底层逻辑到创业者的认知误区,再到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希望这场对谈能够给当下的营销人带来启发!
黑牛:
欢迎周教授坐客黑牛影记,要不您先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周教授:
我有三个职业身份。
第一个身份是商学院的实战教授。成为教授之前,我在跨国企业做了22年职业经理人,服务过6家世界500强企业。今天我研究的是新商业、新模式、新营销。
第二个身份是天使投资人。
第三个身份是在企业担任导师。帮助他们思考如何增长,找到新时代的人才以及调整在这个时代的经营方式。我每年要拜访200家企业,平均一年住300天酒店。
01
营销的本质从未改变
黑牛:
您刚提到自己每年要走访那么多企业,一直活跃在一线洞察市场,我想知道,您见证了中国整个营销的变迁,您觉得如今营销的底层逻辑变了吗?
周教授:
我个人认为没有变化。所谓底层逻辑,就是每个行业的基础运行规则,理解了也就是常识。
杰克·特劳特说,做生意不能脱离常识,要尊重常识。但很多人书读多了,反而忘了常识,不去遵循最基本的逻辑。
用学术语言讲,营销是围绕“价值”为核心,了解市场、创造和传递价值,通过策略管理需求,促成长期、持续的交易。而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关键资源与关键能力。
比如BKT做了一款百元的人体工学椅,核心在于它以极致的性价比打入市场。关键资源是有材料、有技术,关键能力是规模化生产,良率高,组合在一起创造产品的价值、内容的价值、传播的价值。
接下来了解市场得确定目标人群是谁?都市CBD群体,收入高、坐得久、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同时这个群体的消费带有涟漪效应,向上下两端传播,影响父母、同事、孩子。
在此之后你要如何创造、沟通、交付价值?首先是怎么抓到流量;其次是导流并促成转化;最后你就要考虑推新款、做升级,达成“长期交易”。
这一整套逻辑就是:关键资源+关键能力→理解市场→创造、传递和交付价值→策略管理需求→长期复购。这里必须强调:产品必须创造价值,必须能传递价值,必须经得起考验。
虽然时代在变、平台在变,但这套逻辑一直没变。
黑牛:
过去是“大单品+广告轰炸”,现在是“内容种草+直播转化”,您觉得这只是渠道在变,还是生意模型本身在变?
周教授:
我觉得两个都变了。
一是渠道变了。
我在2020年《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提出了“RICS”框架。R是触达(Reach),I是交互(Interact),C是转化(Convert),S是服务(Service)。
以买吹风机为例,最早的时候你只能去线下与店员交流,体验产品,这就是“交互”,完成购买后享受售后服务。TV时代营销主要依赖“R”和“C”——通过电视、广播、广告等渠道完成触达后购买,那时没有内容平台参与。
现在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方面,内容传递的渠道从传统媒体变成了“内容平台”;另一方面,卖场从线下转到线上。消费者在被触达后,在多个平台上“问朋友、看评论”,最后选择信任的平台上下单。
二是商业模式在变。
很多人对商业模式的理解是很模糊的,我把它形容成一只“熊掌”,2股肌肉跟4个手指组成,拆解成支撑企业业务环节的六个模块:营销、销售、技术、供应链、资本金融、政府关系。
任何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都可以拆开看是哪一环做得最好。有的企业营销模式强,有的销售模式强,有的则是供应链强。
所以回到你刚才的问题,我认为不仅是渠道变了,核心是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
黑牛:
跑得比较快的企业实际上是有一部分属于流量成本领先,渠道的变化时最先扑过去。把自己的长板拉得足够高,所以其他部分哪怕短一点,也可以跑得快一点。有些选择补短板,有的选择不补,这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距。
周教授:
这就是短长差距。
有的企业因为认知的局限,忽视短板、不思考长期战略,只跑短线,可能三年一个周期就消失了。有的企业家是奔着长期经营去的,会持续把利润滚动投入,不断打磨各个环节,最终实现模式升级。
02
品牌建设与增长
黑牛:
听您这么讲,我忽然想到一个现实问题:“流量驱动”和“品牌建设”之间,好像始终是一种拉扯。您怎么看这个矛盾?
周教授:
我们必须清楚网红产品和长红产品是不一样的。
你有特殊内容能吸引流量,让品牌和产品火起来,确实能带来交易和销售额。但大多数创始人都会希望把品牌从“网红”变成“长红”。
什么是长红?就是你不是只红一次,而是可以穿越周期、持续走红。
这需要在网红打法上叠加品牌建设。品牌建设就是你要和消费者建立关系。
消费者对品牌的联想逃不出六件事:属性、消费者利益、价值和精神、文化、个性、使用者。
当你问消费者某个品牌时,他脑子里马上出现一组联想,而这些联想正是你希望他联想到的,你就成功了。
我两个星期前还跟一个团队聊到这个话题。他们在全球做了很多调研发现,消费者是否复购,短期内确实受网红内容影响,但从长期看,哪怕没看到内容,只要他要买某种产品,脑海里首先浮现出那个品牌,这就是品牌效应。
所以,网红想要变长红,必须做品牌建设。
黑牛:
确实,品牌如果想“长红”确实不能只靠爆款。
新的平台和渠道崛起给了新玩家进场的机会。但这些新品牌常常会遇到“10亿”这个坎,尤其是十亿前后,对这类想往上再突破的品牌,教授您有什么建议吗?
周教授:
“10亿”投射在不同品类上,意义是不一样的。对一个横空出世的品牌来说,要做到10亿,必须死死钉在一条链路上。讲直白点,就是聚焦,比如专攻抖音链路——擅长短视频、擅长直播,两者联动滚动放大。
到了10亿之后我有四点建议:
第一,产品要升级。消费者会审美疲劳,你得赋予产品新的定义。
第二,品牌意义要创新。让消费者感受到某种价值认同。比如lululemon的出现,它告诉你:“穿上它,你就是一个自律、进步、成长的人。”这种精神赋能,让用户在每天穿的那一刻,产生仪式感和情绪链接。
第三,要学会破圈,多链路运作。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那条链路,不同链路的用户需求、转化逻辑都不同,要针对性做交易设计。
第四,重视用户运营。不能只是“拉新”模式,大进大出、买完就走。这在今天获客成本飞涨的环境下是致命的。很多品牌冲上10亿靠的是强供给能力,但缺的是“守城”的人才——缺乏专人去接触、沉淀、激活这些用户群体。
黑牛:
那接着聊今年行业里挺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大量白牌开始请代言、请明星。不是为了打造品牌形象,而是把明星当成“切片”,用来做投放,提高转化率。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周教授:
一个成熟的品牌,一定要虚心向创新型、创业型品牌学习,不只是学投放方式,更要学它们“轻、快、灵”的运作逻辑——为什么它们这么轻薄短小又富有攻击力?
“白牌品牌化”其实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从网红品牌转成长红品牌的过程。
能不能从一时的爆红走向穿越周期,关键就在于叠加品牌建设。
请代言人通常有两个目的:一是代言人流量高,能带来转化;二是代言人符合品牌调性,有助于塑造认知。
顶级代言人他们不是有钱就接的,更看重的是价值观、文化、风格与品牌是否匹配。
如果品牌和代言人真正契合,那这个人就成了品牌个性的具象化表达,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品牌联想中第五个维度——个性。通过一个真实的IP人物,把品牌个性传递出来,这不仅是为了转化,更是品牌表达的延伸与深化。
周教授:
你说的这个其实正是营销3.0时代我们提出的新一代 RICS 方法论的核心,尤其体现在“交互(Interact)”这一环节。
内容为王的时代,任何一个品牌在还很小的时候,必须具备制造热点、登上热搜的能力,而且是正向热搜。
这样一来,你的社交生态才会有活力,很多人因为话题而涌入,形成流量聚集。
而且这类内容的特点是:容易打动人、撩拨互动。原本是单向输出的信息,很快就会转化为互动讨论,进一步促成品牌社交生态的活络与繁荣。
03
什么是好的营销?
黑牛:
教授,很多老营销人总感觉“追求调性搞不定销售,追求销售又太 low 太土气”,您觉得他们这里的认知误区是什么?
周教授:
追求调性不等同于文艺范儿,追求销售也不等于庸俗促销,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举个例子,瑞幸有没有调性?
去年请了刘亦菲做代言,她跟瑞幸匹不匹配?
答案是非常匹配。为什么?
因为她本人非常专业、敬业且有审美高度,我们很多人都是她的粉丝。瑞幸本身的品牌调性也很明确,配色、包装、质感,在广告拍摄中与刘亦菲的气质风格是非常自洽的。
这正好说明了调性是可以被设计和传达的。它能让消费者不断感受到瑞幸在进取、有活力、变得更年轻。所以不能说调性没用,问题在于你用如何把它做好。
追求销售不等于庸俗化的打折促销。我们见过最庸俗的促销方式,“99不要、69不要、9块9包邮”,消费者知道价格底线被打穿了,自然会觉得low。
瑞幸便宜不便宜?说实话,很便宜了,但它low不low?一点也不。
关键在于它的交易设计。比如联名茅台、Labubu,当时很多人还不认识Labubu,觉得包装怪怪的,但现在回头看,会觉得很亲切。这种联名,不是简单的促销,而是内容和调性的叠加。
再比如它的团购价:一个人多少钱,两个人更便宜,三个人最便宜。通过一些精巧机制,让消费者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但又不觉得品牌在“贱卖”自己,不会破坏原来的价格认知。
这就是优秀的交易设计。
黑牛:
那回到营销本身,教授您觉得什么才是好的营销?
周教授:
第一个,以小博大,出奇制胜。用土一点的话说,ROI 很高。
第二个,横空出世、一战成名。比如小米汽车,人家准备了一千多天。虽然不叫“十年磨一剑”,但也绝不是平白无故横空出世的。这就是好营销,高明的营销。
穿透一点讲,用三个字讲就是新、奇、特。
“新”,以前也有人做,但没有做到他这么有创意、这么有打击力。
“奇”,新鲜感和叛逆感。
“特”,差异化,尤其是全方位的差异化。
我去拜访《黑神话:悟空》,他们的“特”是很震撼的。玩法特,美术特、音乐特,样样都特。最后做到了88亿销售收入,其中60%是国外用户贡献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游戏科学给了国产品牌很大信心,中国也能做到“新、奇、特”的“特”。
黑牛:
教授您走访那么多企业,有没有一个“哇塞”的时刻,让你觉得原来营销还能这么搞。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
周教授:
很多。就在去年,我去苏黎世拜访了昂跑,让我很震撼。
我们已经开始进入精神消费的时代,产品必须植入情绪价值。你会发现很多品牌在这方面是一筹莫展的。但人家昂跑不是这样,他们在设计产品时就把情绪价值植入进去了。
第一点,你穿上这双鞋,减震的感觉非常直接,它像情绪的穿透器。
第二点,跑步时它的推进感很强,让你觉得自己在向上、在进步。
第三点,第一次穿的时候你会觉得脚很轻,甚至有种失重感。
以上三点叫作“科技情绪化”。
有一款鞋鞋带要系三圈半,它的标志性符号,这就是“仪式情绪化”。
你买完鞋后配一个App,能看到同城有多少人正在穿昂跑跑步,你不是孤独地在运动,能感受到一种群体共感,这是“群体情绪化”。
他们连命名都在传递情绪,比如“Cloudmonster”,吞噬掉压力的巨人。这家公司是真的在把情绪投射进产品里,设计得深入、细腻、有层次。
打法上,昂跑非常标准地执行商业3.0模式。进入一个新市场,先锁定一线城市种子用户。之后引入KOC,靠UGC自然传播。只开旗舰店,并打造线下体验空间,成为聚会、打卡的核心场域,等社群氛围形成,再通过渠道商下沉到二线城市放大销售。
他们在欧美市场试点订阅制买鞋:年费1500元,穿坏了免费换新,最多换五双。这是典型的LTV(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打法——能否从首次购买延展出长期关系。
很“高级”的打法,其实道理不难,难的是执行力。很多年轻品牌都懂这个逻辑,但做不到。昂跑做到了。
黑牛:
细节执行力才能出高级!
04
忠告营销人士
黑牛:
如果让您给现在的营销年轻人一个忠告,您会忠告他们别忘记什么?
周教授:
我吃了一辈子营销饭,从我开始做这行起,我就告诉自己四个“不能忘本”:
第一,不能忘记市场的变化。市场一直在变,你如果不在一线、不了解一线,就会死无葬身之地,吃营销饭就是这样。
第二,不能忘记竞争。很多人觉得把自己的事做好就可以了,但现实是,这是不行的。
钟睒睒永远告诉你他不在乎竞争者,但事实上他非常在乎,他让人去调查美国没有卖瓶装水到开始卖瓶装水是怎么做营销的,怎么渗透市场的,他不只是跟同时代的人竞争。
永远不能忘记竞争,这世界不是只有你最好。
第三,不能忘记进步的新技能。曾几何时我们还只是做短视频,后来全员转直播了,现在又全都开始用AI做短视频和直播了对不对。这说明什么?技术要不断进步,我们才能始终保持领先半步。
第四,不能随便老去。很多年轻人,年龄不大,但心态老了。还停留在用“忠诚”换“信任”的逻辑,但这已经不管用了。今天的组织需要的是跟得上变化、有学习能力的人。
黑牛:
有一些老企业家现在特别倔强,教授您对他们有什么忠告吗?
周教授:
最重要的一句话,我希望每个人都记住。一个品牌在横空出世的时候,可能是为了某一代人服务的,但如果你想活10年、20年、30年,你的品牌就必须服务好几代不同的人。
如果你始终只服务某一代人,你的品牌就会被这批忠诚的粉丝挟持着一起老去。
所以我要讲第二句话:一定要破圈,去找年轻人。因为他们才是未来,他们愿意为超前的生活方式买单。你要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理解他们的审美,找到与他们共鸣的语言和方式。
黑牛:
教授你在新书里说,“品牌的尽头是人性,生意的核心是信任”,能给我们深度展开讲讲吗?
周教授:
我们先从“品牌”说起。品牌不是某一个单一业务,而是一个企业多个业务组合的整体,比如京东,从电商到物流、再到现在的京东外卖。
拆解一个具体的生意,我们可以拆成三层:干什么、怎么干、找谁干。
“干什么”,说到底是个决策流的问题。外卖最早服务学生,后来扩展到白领,再变成“本地生活服务”,就是随着用户需求和决策场景不断演进。
“怎么干”涉及业务流、工作流。比如货从哪里来?小哥怎么送? SOP 是什么?每个行业、每个平台的运营逻辑都不一样。
“找谁干”就是谁来把这件事干好?这就是我书里强调的:拆解一个生意,最终一定落到“人”上面。
以京东外卖为例,关键角色有三个:商家、骑手、消费者。你把人聚在一起不够,还要做好利益分配。
每个参与者都希望得到合理回报,你怎么设计这套机制,让人愿意跟你干、不离不弃。最关键的是信任。
生意要长久,光靠利益是留不住人的,信任才是根本。
那信任靠什么?靠契约精神、靠诚信。
黑牛:
说到信任,其实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整个营销环境越来越嘈杂,一部分消费者对广告越来越不信任,对达人种草也开始“祛魅”。那有没有哪些渠道或方式,对信任建设更有效或者相对有效?
周教授:
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
第一,任何一个品牌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必须意识到自己不再只是一个赚钱的商业组织,而是一个“社会性企业”。
这样的企业,就应该主动对外分享自己的状态,主动接受调研、参与学术传播,把你为合作伙伴、为社会做的好事讲出来。
当公众不断听到这些正面信息,品牌就不再显得神秘,信任感自然建立。你再做种草内容时,这些社会认同和事实基础就会变成“护盾”。
第二,品牌要学会主动制造热点。撩拨公众注意力,激发讨论,让社交生态活跃起来。
“嫌货才是买货人”,如果大家连讨论都不愿意,说明你的品牌根本没有进入消费者的心智。制造讨论,不怕争议,有来有往,社交生态才会真正繁荣。
这就是营销3.0时代强调的“强内容”逻辑:你要变成一个长期制造强内容的品牌机器。
内容当然要尽量正面,但即使遇到负面,也要坦诚面对、公开回应。消费者是可以接受品牌犯错的,关键是你是否有担当、有改正的姿态。
在当下的环境,如果一个品牌愿意长期公开地与社会对话,愿意上热搜、被讨论是很好的。
当正面和负面信息都在,消费者自己会判断——群众的眼睛终究是雪亮的。
黑牛:
我突然想到一个小案例。达芙妍面膜和“高原红”做的那场公益联合,我觉得做的特别好,ROI高,打法也新。
达芙妍的产品主打修复功效,他们做的这场公益是把高原红的女性作为黄金标准来测试产品。承担了社会责任的同时,把产品效用打造成了“信任锚点”。
虽然我没用过,但那次“高光时刻”让我记住了它,现在它的增长也非常不错。
周教授:
是的。一个品牌一年最好要有几个“高光时刻”,这是第一条主轴Campaign。也要有很多“涓涓细流”的小内容,这是第二条主轴Always-on。二者不能分割。
05
误区澄清和动态更新
黑牛:
我们刚聊了品牌怎么建立信任,那您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有没有特别想纠正一些市面上流行的误区?
周教授:
第一个误区:是不是只有大企业才需要设计商业模式,小企业就不需要?
答案是否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粗颗粒,由六种中颗粒组成:营销、销售、技术、供应链、资本金融、政府。哪怕是很小的企业,只要调整好自己的营销模式或销售模式,都有可能让自己发光发亮。
第二个误区:产品足够好、有硬核科技,就不需要商业模式?
答案也是否定的。越是硬核科技,越需要商业模式。这个时代没有不透风的墙,技术好,模式好,不到半年就有十家抄你产品。
你必须在一开始就思考:用什么样的经营方式与众不同,从一个“做产品的公司”转型为“做生意的公司”。
第三个误区:生意是做出来的不是设计出来的。
我写这本书,就是希望在今天这个知识创业的时代,大家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和系统框架去创业。这不是保证你一定成功,但可以少走弯路、避开坑、提升效率。
第四个误区:生意人是“天生的”?
在以前“放养式创业”的年代,很多生意人确实是天生的,但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今天这个时代光靠“天生”不够。我花了13年去解剖一个优秀经营者的生意头脑,发现这是可以靠后天培养的。
黑牛:
我们换个角度,在您最近的一些观察中,教授您发现近几年消费者的底层认知有没有发生哪些变化?
周教授:
我说两个最具代表性的。
第一:理性主义的抬头。过去品牌分三六九等,“我是中产,我只能买四线品牌”或“我是高端消费者,只买一线”。现在不是了,理性主义让消费者在品牌之间自由切换,只要“值”,我就买。
6000块钱的裙子因为立体剪裁好我愿意买,198元的优衣库上衣穿起来舒服又漂亮,我也觉得值。这叫“信值比”,不是“性价比”。
第二:从品牌光环转向信任与真实。
过去很多品牌都是从工厂转型做品牌,策划公司制造出一套品牌光环,通过中心化媒介广泛传播,用代言人“造神”。新的品牌完全不是这样了。
用最直白的话说,过去的品牌“很装”,现在的品牌“不装”。
今天的品牌,出问题就回应,坦率承认自己有缺点,主动制造热点话题,让用户参与讨论,愿意以更真实、更可触的方式展示自己。
品牌还是需要“光环”,但不需要神化,不需要装得像“国际奢侈品”。当消费者更看重“信任”和“真实”时,品牌需要用真实的价值与口碑去赢得人心。
说到底就是今天的消费者变得更理性,也更精明了。
黑牛:
教授,很多品牌创始人做不好品牌,您觉得是品牌策略的问题,还是创始人本身的认知问题?
周教授:
我认为首先是认知问题,其次才是策略和能力问题。
很多规模做不大的企业,他们的认知常常停留在“我就一个打法能跑出来,干嘛学那么多结构化方法论”。但当一个打法用到一定程度后,如果认知不升级,方法论就会失效。
这就是认知的问题——他不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更多,为未来储备更宽广的方法论。
第二种认知问题更严重,有的打法现在打得不错,明后年就不灵了。为什么?
他根本没有抬头看竞争,没有更新对这个时代的理解。每个人的圈子都有限,而新品牌的打法可能完全不同。你要意识到自己得不断学习新时代的生存法则。
所以说有两个关键认知:一个是你要学结构化方法论,另一个是你要学习当下最新的生存逻辑。
06
顶级创业者的底色
黑牛:
我特别好奇一点,您接触过很多顶级创业者,您觉得他们身上有哪些共性?
周教授:
优秀的创业者身上有一些共通的特质。
第一,必须是个生意人,脑子里要有账。这生意能不能成?能不能赚钱?多久盈亏平衡?很多人创业时心里是没数的。
第二,要能以小博大、出奇制胜,用创新的方式拿到ROI。
第三,得有偏执精神,敢all in。别人不相信会成功的事,他坚信不疑。比如王宁做IP,一路坚持到今天的泡泡玛特。当时很多人不看好,但他押对了中国进入精神消费时代的节点。
第四,必须有领袖魅力。他说话你愿意听,聊完你想跟他干。这种人格吸引力决定了他聚得起人。
黑牛:
那这里面有哪些是反常识的认知?
周教授:
第一,很多创业者沉迷于“忙碌感”,好像忙就代表有价值。真正厉害的创业者,反而拥有松弛感。松弛的本质是什么?是你能全面布局,掌握节奏,主动推进而不是被事推着走。
第二,有些人只专注把自己的事做好,拒绝看竞争,但优秀的创始人恰恰是不断推翻自己打法的人,他们更新得很快,永远在进化。
第三,很多真正成功的创业者,内心都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也许是童年经历、家庭变故或是目睹亲人失败过。这种不安全感推动他们持续“自推进”“自迭代”,让他们总能快别人半步,看到趋势的变化。
黑牛:
您讲“松弛感”我很有共鸣。现在很多人都很焦虑,世界无限加速,工作和生活都变得模板化。内容同质化,人生也同质化了。我想请您唤醒一下年轻人,每个人应该发挥自己的独特性,才能反内卷。
周教授:
有时候我们商学院的教授会不知不觉地误导学员。我们常说“向标杆学习”,但如果所有人都照着一个标杆学,企业就会越来越像,没有差异化。
所以正确的做法不是全方位模仿某个竞品,而是从不同的地方汲取灵感、混搭出独特的自己。
优秀企业有几个关键点。
第一,顶层的进取心不一样。他们不甘于现状,会不断自我创新。
第二,持续的微创新积累久了,会形成结构性升级,拉开和其他企业的根本性差距。这些不是一两年能追上的,这是优秀和平庸之间的壁垒。
一个优秀企业,是由无数个“小独特”叠加而成的大独特。
人也是一样的。小富即安没错,但有些人从小就立志做大事,这就是不同的期许和进取心。
进取心正是独特性的起点。
最后,每个人都要想明白一件事:你的独特性来源是什么?你有没有某些关键能力?你有没有关键资源?
比如你家是上市公司,资金通道就不是问题;如果你善于表达,可能适合做企业主IP;有的人沉稳内敛,擅长研发;有的人博学多思,能激励人,适合做创始人。
所以你得了解自己有什么性格、能力、资源,然后放大已有的,用好你的杠杆。
07
商业启示录
黑牛:
教授,如果现在要给正在打拼的创业者一句话,可以是关于品牌、人生、营销的任何一句话,您想说什么?
周教授:
我乐于用一段三小句来回应你。一是海阔天空,二是脚踏实地,三是聚人成事。
第一,海阔天空。要敢于想象,有格局,有见识。这个世界上,见识是第一生产力。你见过了,你才会去想,才会生出可能性。
第二,脚踏实地。光想没用,必须干出来。创业最终还是要落到执行上,落到一个个现实的动作中。
第三,聚人成事。创业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你如果不能聚人、不能带人,事情就很难闭环、落地。一个人再能执行,也不如一群人能并肩走得远。
如果再多说一句,我想提醒大家:一个创业者要有聚人心的能力。不要因为别人能力强就心里不舒服。
真正的创始人,应该敢于让团队里有几个能和你平等对话的人,而不是所有人都只听你一个人的。那样的组织是不会进步的。
黑牛: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用您几十年的商业理解送给当下年轻人一句话,可以浓缩成一句哲理的话,您会怎么讲?
周教授:
谋定后动,聚人成事,动态升级。
访谈到最后,教授问我在抖音重度投入这么长的时间,抖音的营销打法多久要升级一次?由什么驱动?
行里有个共识,如果一把手不下场盯,这盘生意是做不起来的。这背后的隐含意思是——这盘生意,真的难。
还有一句行内话叫:“抖音专治各种不服。”这句话听着像玩笑,实则也是另一种证明——内容电商不是谁都能轻松跑通的生意。
每一个季度几乎都在经历一次系统性的升级。由流量的动态变化在驱动,而流量的波动又来自平台算法的不断调整。
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媒介环境,只要消费者反感,整个流量结构就会发生改变,理论上它就是在持续变动的。
流量变化是常态,但不变的是几件事——货品的竞争力、内容的吸引力以及是否具备一个持续产出非同质化内容的系统能力。
能不能不断制造出具有独特性的产品或品牌,能不能不断满足平台的要求和规则?
只要我足够理解并尊重这个去中心化平台的运行逻辑和算法权重,我就能在动态变化中保持领先。
过去我们常以为只要建立了壁垒,就能长期吃红利。但在今天的去中心化环境下,壁垒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长效。
从这些表层变化中洞察背后的结构性真相,再基于这些真相去构建自己的经营系统。
内容电商是一个必须重投入、系统化解决的长期课题。
认知到位,拼执行,拼效率!
希望黑牛影记可以成为你在商业嘈杂中偶尔能听到的“笃定之声”。
答案未必唯一,但方向总能被照亮。
我们下一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