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登录

其他登录方式

绑定手机号

注册

我同意用户协议

忘记密码

用户协议

绑定手机号

近期有不法分子打着爱盈利的旗号,制作“爱盈利”名称的App,并伪造爱盈利证件,骗取用户信任,以抖音点赞赚钱或其他方式赚钱为名义,过程中以升级会员获得高佣金为名让用户充值。
爱盈利公司郑重声明:我司没有研发或运营过任何名为“爱盈利”的APP,我司做任务赚钱类产品从没有让任何普通用户充值升级会员。我公司产品均在本网站可查询,请将网站拉至底部,点击“关于我们”可查看爱盈利相关产品与服务。
温馨提示:当遇到此类问题请拨打官方电话或添加官方微信,以免财产损失。爱盈利官网地址:www.aiyingli.com。
  • 推广与合作
X

我的三年产品路(三):支撑我向上的3个习惯和9个理念

来源: 255509

一、关于习惯

这些习惯看起来和产品能力没什么关系,不太会影响做事,但会影响成长速度

今时不同往日,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不是不进则退,而是不进则死。虽然我也才毕业三年,但看着那些刚毕业来实习的小屁孩(好吧我也算个小屁孩),能力和经历比当时的我都要强很多。

互联网是年轻人的天下,趋势不可避免,每个人的成长都如此之外,说不定某天就被新人超越了。虽然这几年也在积累经验,但是这些经验不足以在能力沉淀上,有同样的增速。所以,有良好的习惯,不断迭代自己的方法和能力,才能保持进步。

1.探索

产品经理应该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写的时候随手搜了下探索欲这个词,发现结果满是亲子相关的内容,有点迷啊,难道说,探索欲已经成了小屁孩的专属了吗!

探索欲和好奇心是学习的前提,学习是发现未知的东西并将它变为已知,如果希望自己更快地成长,需要具备提问的意识

有次,去咖啡厅买奶茶,买完付款后,服务员小姐姐说加公众号盖章3次可以换一个满减优惠券。那我就很好奇,为什么要加公众号盖章啊,啥意思啊,没见过啊。然后就见小姐姐从小纸盒里拿出一个印章,我加了公众号之后,她在手机屏幕上用印章盖了一下,哇?真的有反应,真的盖了一个章,网页里显示了相应的图案,这怎么做到的,为什么我用手指随便戳就不会盖章呢?

我第一作为工科生,第二作为营销行业的商业产品经理,我这就不能忍了,我一定要弄清楚,这玩意儿是咋玩的。

我首先想到的是,现在智能手机本来就是多点触控,那个印章上肯定有什么特殊的纹理和图案,按到手机上时,就像人用好几根手指同时触摸,这个唯一图案能够被识别为印章图案,然后就印上了。

回到电脑前,马上搜了下相关的技术,发现原理确实如此,有个公司专门做这个,还将它做成了实体的手游道具,买了之后印一下,就可以在游戏中获得相应的虚拟道具。真会玩,真是基于移动设备做互动营销的一个有趣的玩法,想想应该也算一种AR(增强现实)了吧,以后说不定写什么PPT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吹水了。

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在内心提三个问题,这是什么,这是用来做什么的,为什么它是这个样子。第一个问题是定义,第二个问题是场景,第三个问题是设计。

相信几乎所有人坐飞机都会有疑问,为什么飞机需要窗户,为什么窗户是圆的。

我们用前面三个问题来套一下,第一个问题就很简单了,第二个问题,万里高空,又不能开窗户,要窗户干啥?虽然不能开窗户,但有窗户可以欣赏外面的风景,而且可以缓解幽闭空间的不适感。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窗户都是圆的?上网搜索一下之后发现,原来,很久之前其实窗户是有方形的,但出了几次事故,因为边角受力不均匀而导致窗户开裂,后来就设计为圆形以分散受力,增强结构稳定性。你看,每个细节,其实都有设计理念在里面,通过增加窗户来缓解心理压力,通过对窗户的形状设计来增加稳定性,获得安全保障。

前文中提过,我不建议积累经验,而建议积累能力。而这就是积累能力的第一小步,去主动探索和思考,不用做什么实际工作,就好奇一下别人为什么要以那样的方式去设计一个东西,然后尝试自己想一想,再去找到正确答案想一想,这一个过程下来,收获已然远大于工作经验。

像一个小屁孩一样,充满好奇地去折腾吧!

2.学习

快速将发现的别人具备的优势或者更上层的思考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学习不是接受,学习是认同并理解。

我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力,也就是说,不是所有人都会学习。学习的能力并不是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具备去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动机、思路、方法

耶鲁大学的前校长理查德.莱文曾经说过一句话:

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居然掌握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那是耶鲁教育的失败。这位校长非常明白,通过大学获得的,应该是探索的勇气和学习的能力。

高中的时候,讲道理,我应该算是个学神,就是那种,平时不怎么认真学习,班里最调皮捣蛋的同学,要不就是上课偷偷看MP4,要不就是一放假立马带同学冲去网吧,考试还能提前交卷,分数出来后还基本是全校前五的那种。

我不要脸地自吹一波,我认为,在那个时候,我比其他人做得好的,看得清的一点是,先学会如何去学习。当别人都已经开始撸起袖子刷题,记笔记,整理错题本,每天早起背单词的时候,我还在发呆。

我发呆的时候在想,怎么样我就能理解这些知识,怎么样我就能知道其中的原理,知道它的运作方式,因为只要了解了本质和原理,不管这个题怎么变,怎么出,用正确的思考方式,肯定能解出来。可能有想了好几天,才想清楚这个问题。

为了保证我在看书做题思考的时候,能真的理解其中的原理(比如数学里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证明方式,比如物理里为什么质能方程是这样的,比如化学里为什么这两种物质的反应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等等)我给自己列了几个点:

  • 解题之前,解完题之后,都要想一遍,这种解法的思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去想问题,要自己推演一遍。
  • 做错的题,去看正确答案和自己的思路差异在哪里,不行啊好丢人,居然没解出来,这正确答案的解题方法太low了,就算我第一次没答对,那我也要再想一种更牛逼的解题思路,面子不能丢。
  • 课本上的定理,公式,我要像老师给同学们讲题一样,自己写板书,模拟讲课,自己推导一遍,这样即使考试时忘了公式,也能自己推导出来,真牛逼。
  • 不局限于课本,如果原理搞不太懂的地方,要和老师撕逼,要不就看看别的相关书籍,做到研读而不是记忆。

我还真就这么做了。别人的错题集累了好几本,试卷刷了一套又一套,但是我桌子上最多的东西,是草稿纸,还有一摞《Newton科学世界》杂志和一本《时间简史》。草稿上都是各种证明,各种箭头,各种随意写的字,记录了思考的过程。而这两本课外书籍,本来就爱看,其中很多内容已经转化为了自己的知识。我特别喜欢《科学世界》这本杂志,当时一本12块,真贵,但还是每期必买,全彩印刷,用非常明确而且特别好懂的大图解释一些科学原理。

以至于后来忍不了了,觉得课本里讲的太无聊了,于是借着杂志里的内容,主动和老师说想用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讲一遍。正好某些原理确实也晦涩难懂,老师觉得换种思路让大家理解下也好,在同学和老师的注视之下,在黑板上自己写写画画,给大家讲了一遍,完成了推导。

这些过程,让我对考察的知识点有非常深入的理解,甚至自己变成了老师,变成了课本编写人(其实这里也可以发现,我做的是产品的事,Architect的事,主动创造的事,而不是一个纯user的事,不是被动接受的事)。而其他人,更多做的事情,是努力去接受,努力去消化,努力去记忆,我觉得这并不是学习,是在做存储。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存储性能极强,比如一些学霸,人家就是能记住,考试就是会,那没办法。但在其他情况下,我都觉得,只有先学会了学习课本知识和答题的方法,然后再学习课本知识和答卷子,是一个更优的方法,而且,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体量,远大于被动接受。

我想,现实生活中,应该有很多人,并不会意识到,学习是需要方法的,当相应的目标被制定,或者任务被下达之后,直接反应马上是,我要尽快了解并接受并获取这些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我要想一下以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更合理更正确地接受这些知识和技能。

古话说得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器即工具的意思,但不应该将工具狭义地理解为方便我做事的某个实体,一把锤子,一个好用的电脑,而是,能够辅助我,让我做事做得更好更快的任何东西。在这里,事即学习,而器即是学习的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学习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它并不是复制,而且将别人的观点进行分析之后,能够形成适合自己的观点。

3.迭代

迭代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逼近所需目标或结果。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与迭代相对应的是直接/一步到位,能力构建本来就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通过自身review和不断迭代来进行能力提升,在时间和经验积累之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前面系统思考部分的内容中有提到过,反馈是系统中一个非常奇妙的机制,反馈可以调节系统输入,导致输出产生变化。反馈和迭代是个人能力成长的必备也是根本机制。

大学里学过《自动控制原理》的同学可能还记得,在系统末尾输出端,将信息返回到输入端,并改变输入,以影响系统功能的结构。合理的负反馈能够保证系统动态平衡(比如生态系统平衡),而一定的正反馈能够起到与输入同向的相似作用,使得系统偏差不断增大,进而在结果上起到放大作用。

我们期望的就是,用合理的负反馈接到输入端,让输出更加稳定,少踩些坑,用合理的正反馈接到输入端,让输出具有放大作用。

能够收集到反馈并进行迭代非常重要。就像产品会有alpha,beta,正式版,2.0,3.0等等,在不断测试验证,收集反馈和升级的过程中,产品会变得越来越好用和强大。

正如产品会做用户调研,个人能力成长也需要类似的迭代过程。你可以对你自己这个“产品”进行用户调研,比如问问周边同事/上级/下级对你的看法如何,别人眼中你的优缺点等等,还可以日常整理自己在思考和工作中的神级操作和智障操作。

从人和事的角度收集正反馈和负反馈,并以这些反馈作为自身迭代的输入,将优点放大,将缺点抵消以便前进过程中更加稳定,让神操作越来越多,智障操作越来越少。在此过程中,不宜过于放大负反馈,比如过于重视别人的负面评价和之前自己工作中的失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那就翻车了。同样,正反馈过大也会导致另一个方向上的翻车。

迭代一定要有反馈输入,否则会像闭关锁国一样,你能说那个时期国内没有进步么,也并不是。但那都是瞎迭代,已经与世界脱轨,当外部事物突然涌进来时,原先那套早就不适用,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会受到极大冲击,所以也不太建议以某一本书,某一个看过的发展路线作为参考标准去封闭地进步和成长,没有外界的真实输入,后果是可怕的。(什么我大清已经亡了???)

实际工作中,建议形成对自身能力/优缺点/工作失误和成就的记录,比如写在笔记本上,或者画在脑图中,定期review这些关键点,作为反馈,调节接下来新的工作的方法和思路,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然后就可以成为一个大佬。

嗯,其实简单点说,反省可以进步。

二、关于理念

就像开头提到的,这部分会比较玄学,更加脱离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和方法,是偏观念和原则方面的解释,虽然比较虚,但层面也更高,如果能够在思考过程中代入,可运用的场景也会更多。

1.思考优先

行动之前先思考。思考的内容是,行动的目标,行动的关键点,行动需要解决的问题,行动的路径和方法。做什么事,什么时候做,也是基于价值判断,所以经常会强调重要性和优先级。如果自己无法判断,则需要引入其他人做评审,即思考过程不一定是独立的个人的,可以是多人的合作的。

思考优先,从另一个点来说,留出review思考的时间。可能每天工作都很忙,但每天工作不能满,在时间安排上留出思考时间,至少10%,用于回顾工作/思考未知和已知问题/思考现象和结论。直观上看来,我花10%的时间做点实事,总是比花10%的时间坐在座位上干瞪眼发呆更有用,但其实思考的投入产出比更高,不应本末倒置。

建议各位在做每天的工作和时间规划时,从意识上,将思考问题的时间作为一项专门的活动列在规划中,并且时刻关注思考的产出质量

2.学院派与野路子

接上一个话题。之前讲了很多理论的东西,来说明在思考阶段,以何种方式进行思考是更优的,但我们常常陷于一些矛盾当中,有些事情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想清楚,但想清楚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甚至有些事情,马上就要去做,但还没有想清楚。

这些冲突,以我的个人经历,通常出现在新机会出现的时候。可能你看到了一个市场的新机会,一个趋势,一个可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想看看有什么切入点。但毕竟资源/能力/精力有限,对投入产出的衡量,以及对新事物探索的谨慎,会按正常套路调研需求,调研市场,但极有可能,等你想明白的时候,风口已经过去了,或者别人已经率先飞起来,占领了市场。

的确,产品经理不是一个投机者,我们强调判断,我们讲究逻辑,在做事上,这是非常好的习惯。

现实的问题是,机会稍纵即逝,如果等想清楚的时候再进行介入,黄花菜都凉了。在这种状态下,应该从产品经理的工作方式中跳出来去思考,选择“野路子”而不是“学院派”做法,先切入,甚至开始构建基本能力,然后再考虑迭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先做事,后思考。在准备切入时,并不违背产品思考的基本逻辑,仍然要进行完整的判断,判断这个机会与工作主线是不是相关,判断它将来可能生长能力,判断是否有可能形成正循环,然后快速切入,过程中再不断迭代。

另外还有一个取巧的做法,就是如果很确定这个方向值得搞,这个新机会一定要切,那初始可以着手构建分化性(自己下的定义,就像干细胞在生长之后分化为不同类型的身体机能细胞一样)比较弱的底层基本能力风险低,在中后期,市场环境摸得比较清楚的时候,前期构建的底层能力可以通过迭代快速分化,并适配前端需求。

关于学院派和野路子的争论,在老板和下属,在产品思路和销售思路的职能上,总是会出现很多类似的争论,虽然是争论,但并不是冲突。

我在工作中也遇到过不少相关的问题,也曾经纠结过。其实所有的纠结,都是因为还没有想的很透彻。但有些事,永远无法想得很透彻,而且有些事,不允许我们想清楚之后再做决策,我认为,只要保证大方向没问题,且能够与团队其他成员在项目规划上形成一致,便可以开始,剩下的“纠错”工作,放在迭代过程中进行,而正因为需要后续迭代,所以初始落地的产品建设,就要做成“可迭代”的。

保持产品思考,在保证方向正确和认同的前提下,做可迭代的切入,这便是我在遇到“学院派”和“野路子”争论时,做选择的思路。

3.主动介入

产品经理是事儿逼,是杠精,是六道杠大队长。PM通过产品满足需求,本质上是解决问题,哪里有问题,就应该有PM存在,所以,一个事儿逼产品经理,是一个尽责的产品经理,这些事,比如流程改良,比如产品bug,比如表达优化,比如格式,等等。

作为商业产品经理更是如此,杠点可能就是商机,即客户愿意为之买单的东西。在与客户/用户沟通中,有的时候,他们直接表达的目标并不是最重要的,反而需要重点关注,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碰到了什么样的麻烦,anyone, anywhere, anytime,主动介入并解决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效益提升,从而产生价值。而这些点,可能正是决定,客户会选择你,而不是其他的竞品公司,客户会选择为这个掏钱,而不是其他。

于是,在主动介入并发现有高价值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逐步构建低成本高质量解决该问题的能力,便可形成一种业务模式。

4.竭尽求援

产品经理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所有事情。正如上面所说,产品经理是事儿逼。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当遇到不应该由产品经理解决的事情的时候,要明确是不是项目组内其他人或者事的问题,自己是否能推动解决。如果自己无法推动,作为一名合格的杠精,一定要找领导、找同事,杠一杠。寻找一切能够帮助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运用一切可以用到的外部援助,解决项目问题。

注意是不应该,而不是不能,产品经理可能具备全栈能力,但并不代表产品经理应该做这些事,在一个高效能的项目组内,应该是高度分工协同的,所以不是产品能做就要做,产品经理应该找到适合的人或者机制,通过最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

其实我认为这才是狼性的体现,并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竭尽个人全力,而是在碰到自己无法或者不适合解决的问题时,能够合理利用身边一切有助于达成目标的资源和能力,并有勇气和技巧,运用这些外部的资源和能力来完成一件事,这才是狼性。

5.万物皆产品

把世界上一切需要与人交互的经过设计的物件,都看作产品,一辆山地车是一个产品,一部电影是一个产品,一碗面是一个产品。产品可以用它具备的属性/功能/构成/输入输出等基本点概括,并且是经过设计的,具备某种功能,用来满足特定的需要,解决特定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PM不该停留在user的层面,可以尝试从user和creator两个角色的角度来对产品进行分析。从user使用者的角度,关注该产品是不是好用,是不是能解决问题,从creator的角度分析该产品为了解决问题做了什么样的设计,通过什么原理达成了目标,将生活中的物件视为产品,去研究其设计思路,能够帮助成长。

6.舒适区突破

这个点,在自我进步过程中,是极为关键的一点,我甚至认为,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突破舒适区的能力和勇气,那他永远不能获得成功。

讲突破舒适区的事情之前,我想先扯一扯进化论。我特别喜欢进化论的观点,我觉得达尔文简直就是个天才。进化论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基因变异,二是自然选择。

基因变异能够让生物产生新的特征和能力,而变异的方向其实是随机的,发散的,在主观观点看来可能是有益的或者有害的。于是我们会发现,新生生物会发生与其父母辈不同的,千奇百怪的新构造。

这些构造是否对生物有益?变异体A和B,哪个是朝着更优的方向进化?其实不需要任何人来思考这些问题,生物的最本质目标是在环境中生活下去,那自然环境本身,便是生物的负反馈。自然环境不断变化,让变异体A和B可能变得更加难以或者容易在当前环境中生活,于是,在变化的过程中,有些变异体活了下来,有些变异体则死掉了。于是,随机产生的变异经过了自然选择,完成了“优选”。

以种群为单位,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任何主观力量控制,许多个个体发生了变异,并最后生存或者毁灭,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进化,从整体的角度看,无数个这样的变异和选择,得到了一个最优解。表面上的现象就是,生物越来越适应这个环境,完成了进化,产生了适应环境的身体构造。

我们在工作中总是很容易陷进或者说沉迷于目前工作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长期处于这样的激励之下,会形成舒适区,认为这样没毛病,没问题,很合理,很愉悦。就像原始人那样,在他们的思维概念中,变异的那些人,就是怪物。我们惧怕改变,因为改变是有风险的,所以宁愿呆在舒适区,永远无法产生“变异”,永远无法“进化”。

学生时代,很多人习惯做笔记,不懂的或者错题都要记下来,但却很少去真正理解,期末时满满一本整齐的笔记,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因为要记笔记,每天都很忙很累,看起来很刻苦,学到很晚,自己觉得很充实,但最后并不能考得好。我认为这种人本质上是是懒得做更多思考的事情,沉溺于简单摘抄和记录带来的满足感,并且假装这样能学到东西,假装笔记记得越多,成绩就会越来越好,呆在刻苦学习的舒适区内不想出去。

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都能够意识到,不应该天天打游戏天天看小说天天刷抖音浪费时间(适当地打游戏看小说刷抖音完全没毛病,别喷我),但可能不一定会意识到,某些你已经非常熟练,形成固定规则,重复性的工作,简单输入有简单成就感的工作,其实才是最可怕的。它的问题难以察觉,并且做这些事情还有一些激励反馈,你不会觉得它会像打游戏那样属于低价值低收益的事情,久而久之慢慢习惯于这样简单的付出和收获循环,忘了进步,忘了要走了舒适区。

知乎里曾经看到过的另一个提问,人是怎么废掉的,在此引用其中一个高赞答主(曾加)的回答,看到时觉得简直是振聋发聩:

1、沉溺于轻易获得高成就感(可能是虚拟的)的事情,比如游戏,种马小说,赌博吸毒等;

2、只接收低密度信息源,比如不太需要动脑的短视频,娱乐八卦,不愿意接受需要思考、转化才能吸收的课程、知识等,难以进步;

3、习惯用错位成就感来麻痹自己,比如用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短处比较,从而获得“自己比别人强”的错觉;

4、过度依赖既有可行路径,在工作中形成一件事的标准流程之后再也没有想过如何改进,一味机械执行还认为自己很充实,看上去每天都很忙,但实际上没什么进步;

5、封闭了强化学习的通道,只愿意执行最简单的第一步,但不能巩固,只看不写,只学不练,就以为自己很有收获。

我们总是因为某些事情麻烦/需要学习和适应/有风险/不确定性,而惧怕改变,永远不去触碰那些觉得可能让自己刺痛的东西,导致一直在做以前做过的事情,沉浸在已经获得过多次但越来越没有意义的基础重复的成就感之中,变成了一只小白兔。

而要摆脱小白兔状态,想想自己想要达到的状态,看看同阶段别人在做什么,并主动甚至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试探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你会发现比之前有趣一万倍的事情

著名小说家倪匡曾经说过:

人类之所以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这句话也是非常简单明了地说明了,百分百听妈妈的话,呆在舒适区里,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不被打屁股,就很难进步。这句话下面,有人在评论区说,次要原因是,下一代听上一代的话,也没毛病,只有基于前人的经验,在走出舒适区之后,仍然能够记得,之前哪些坑踩过,然后高兴地去踩下一个未知的坑,才能更快进步。

回顾我在第三部分中提到的几个关键的习惯,发现/学习/迭代,配合上面的5条尖锐的描述,食用更佳。

7.平等沟通

为什么要上升到理念的层次,因为沟通是产品经理工作的基础。产品经理的思维是相对超前的宏观的全面的逻辑的,但因为工作模式的不同,其他岗位的人往往并不能很快理解产品经理思路表达。

同时,产品经理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沟通对象很少是产品,反而更多是非产品岗位的同学。于是,在沟通过程中,由于双方理解力和思考方式的不同,总是会不在一个频道上,如此的沟通是不平等的,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其他人像产品一样思考(当然如果这整篇都看完并且理解,可能也能像PM一样思考啦)。

而要做到平等沟通,首先要从产品经理的思路中退出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从对方的利益考量和日常工作模式出发,进行沟通。否则,这次谈话,你可能觉得思路非常清晰,自我感觉良好,该讲的都讲了,但可能对方是一脸懵B,然后被迫与你沟通完了。于是,你在不平等状态下获得的信息,也不具有参考性了。

关键,站在对方立场这个事儿,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如果并不能理解对方的利益出发点和工作模式,那建议放开了聊,就日常互相扯皮先扯个十来分钟,再进入正题。而扯皮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小技巧可以用,也是我从培训中学来的,是个不错的方法。就是在前期扯皮的过程中,不代入任何我方观点和思考,像一个观测者一样,只观察,提一些不带有任何观点的问题,引导对方进行表达。

提什么样的问题,就很关键了,也很简单:

  • 你希望达成什么事情
  • 你要做哪些事情
  • 现在遇到了什么问题,打算怎么解决

在扯皮的过程中,不提出任何建议和意见,就反复地,由粗到细地,问这些问题,一边思考,一边专心做一个聆听者。这样,扯完皮之后,你就大概明白,对方的目标和动作,同时心里也有了想法,沟通什么问题,该怎么解决,接下来双方的沟通会顺利很多,解决方案也水到渠成。

8.正循环

这个词在先前已经多次提到,这里再重点说明一下。在有些情况下,需求方和供给方并没有严格的先后关系,并不是供给方做好了,需求方自然就来了,也不是坐等需求方的需求变化,来改进供给方。实际工作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矛盾,最典型的矛盾就是用户和产品的关系。

作为PM,我们总是会想,我要有更多客户/用户,这样我才知道产品该朝什么方向去做迭代优化,也会想,我的产品只有优化好了,才能有更多的客户/用户。是先有用户,还是先有产品,很多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纠结。我是照着产品找用户,还是照着用户找产品。

面对这样的纠结,第一点首先要明确,不是先有用户,也不是先有产品,而是先有需求。不管是先找用户,还是先落地产品,围绕的点都是要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存在的。第二点是,不要抗拒这种“没有先后顺序”的现象,按产品思维可能总是会希望明确,用户和产品,哪个先哪个后,哪个是条件哪个是结果,但确实有些情况下,系统中的两个因素并没有先后关系,而是互为输入输出,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就是需要两头兼顾。

意识到这两个问题之后,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思考输入输出和反馈机制,在A和B构成的回路中,A或者B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另一方增益/稳定/衰减。回路的问题是单因素衰退可能造成全局的影响,但优点也在于单因素增益能够通过循环不断放大。

人吃饱了才能卖力地种地,从而收获更多的粮食。而只有充足的粮食保证人能吃饱,才有足够的力气种地。不要妄想着不让人吃饱,还希望能种出符合目标要求的粮食来。要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画大饼先让人卖力干活,要么先借钱买一堆好吃的来,先让人吃饱,然后卖力地干活。往往我们会选择前一种方式,我们总是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前期一分钱都不想投入,还想着美滋滋的事情,但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在这种状态下,对后者进行调整,才是能让系统朝增益的方向发展,并形成正向循环的最好方式。

牛逼的产品,最后一定形成了正循环,比如淘宝,卖家越多,商品越丰富,买家也越多,买家越多,市场需求也会扩大,想赚一笔的卖家也会越多。这也是现在为什么一堆人都想搞平台的原因,平台的本质是链接需求方和供给方,做好运营,一旦形成正循环,供需之间会形成自动迭代,并因马太效应越来越强,这个市场会慢慢被“培养起来”。

牛逼的产品经理,应该懂得在设计尤其是业务设计阶段,发现或者设计一个能够形成正循环的系统,并将正循环的目标和思路体现在具体的功能设计和运营活动中,在迭代过程中关注正循环是否在正常迭代,某个环节是不是有问题。

同时,尽量让正循环系统中的节点越少越好,链路越短越好,输入输出和反馈机制越简单越好。循环回路越复杂,投入就越多,需要关注的点也越多,可能会出问题的点也越多,风险越高。即使要在回路里面加入新的节点,也尽量保证是最有利于促进正循环的节点。

9.装逼

我觉得,装逼是一个人进步的最大动力。当你有了装逼的欲望,但是又怕装逼之后被别人取笑或者戳穿,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踏踏实实地获取相应的技能并有大家认可的成果,像坂本一样凭实力装逼。

我写这篇长文,本质上是希望对自己的能力和思维做一个比较系统的整理,查漏补缺,同时也分享给读者,希望引起一些思考。但反而,在朋友圈分享,大肆炫耀,让别人看到我认真写完了一篇5万字的长文纷纷赞叹,这才是让我能坚持下去的关键动力,是对我码字的最大激励。

那么,对于你来说,值得让你认真装逼的那个事情,是什么?装逼成功之后,什么事情,谁的认可,会让你觉得很愉悦?找到这个事情,找到那个最让你有成就感的事情,然后为了能成功装逼开始行动,开始具备实力。毕竟,装了逼就跑,最刺激了对吧。

本节资料推荐:

  • 书籍《创新者的窘境》
  • 书籍《黑天鹅》
  • 动漫《在下坂本有何贵干》(好吧这条是闹着玩的)

后记

写这几篇文章,不仅是向各位读者分享本人在产品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对自己而言,也是对工作经历和思考的一个全面的梳理和总结。我很庆幸能坚持下来。我想,我也是这些文章的Architect了。希望这几篇文章能给你带来一些思考,帮助你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甚至可能会突然有灵光一闪,想到什么骚操作。如果你有时间和精力,也可以像这样,自己写一些文章,整理能力,整理思路。

对于我来说,产品性质的工作确实是极富挑战同时又充满无限乐趣的事情,日常大部分时间都会在认真工作,但也会时常甚至是定期,变成一个孩子,把所有的工作中的生活中的产品,都变成玩具,像是在墙上贴满飞船和动漫电影海报的房间里,就这样坐在地上,随意摆弄着这些玩具。我希望自己永远保持玩乐的心态和探索欲,保持产品的灵性,保持一个建造师的角色,保持对世界进行探索和解释的过程,并基于自己的理解重塑自己的世界,甚至对除我自己之外的其他人有一些正向的影响。

这些内容也是基于个人经历和思考,难免有些点会比较局限,希望对各位有一些正向的影响,不同意见欢迎讨论沟通。

一起继续努力,成为有灵性的PM,共勉。

 

作者:SkySOON

來源:https://www.jianshu.com/p/2119af2ff339

本文由 @SkySOON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 ,基于 CC0 协议

爱盈利-运营小咖秀(www.aiyingli.com)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

想了解更多移动互联网干货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运营小咖秀(ID: yunyingshow)

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SELECT dw_posts.ID,dw_posts.post_title,dw_posts.post_content FROM dw_posts INNER JOIN dw_term_relationships ON (dw_posts.ID = dw_term_relationships.object_id) WHERE 1=1 AND(dw_term_relationships.term_taxonomy_id = 3083 ) AND dw_posts.post_type = 'post' AND (dw_posts.post_status = 'publish') GROUP BY dw_posts.ID ORDER BY RAND() LIMIT 0, 6

京ICP备15063977号-2 © 2012-2018 aiyingl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38号